位置: 首页 > 文化遗产 > 文化遗产 >> 正文

成武县“三师堂”

作者:曹恒顺   来源:菏泽市村镇志研究院   关注:   时间:2018-05-08 21:33:28
 三师堂是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曹氏祠堂的称号。它最早起于成武县九女集镇的曹口(亦叫武盘村)、曹楼两村,随着人口的迁移,这一堂号逐渐扩展到全国多个省、市。

  曹姓人家有着崇拜祖先的传统。在每支家族中,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。所以,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,并给它取一个堂号,作为家族门户的代称。同时,也用于区别其他姓氏、宗族或家族,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。堂号含有丰富的历史、地理及政治、文化内涵,具有广泛的知识性和浓厚的趣味性。它的重要的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,历来为国家和氏族所重视。

  例如“武惠堂”,始迁祖是北宋开国名将曹彬(931年-999年)。他严于治军,尤重军纪。乾德二年(964年)率军消灭后蜀,以不滥杀著称,升宣徽南院使。开宝七年(974年),率水陆军10万攻灭南唐,次年又克金陵等地,以功擢枢密使。去世后追赠中书令、济阳郡王,赠谥号为武惠。武惠便成为这支曹氏祠堂的堂号。

  山东成武县的“三师堂”堂号,源于著名的“三师碑”,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。“三师堂”的始迁祖万章公,是周朝时期古曹国国君曹叔振铎的七十代孙,明朝的奉直大夫。据《成武县地名志》《菏泽日报》等资料记载:他“奉旨迁居山东城武西南二十五里阎庄定居,-----阎庄改曹口。”他的学问很大,人品极好,声望很高。他为官勤谨,深得人民爱戴和朝廷的赞许,对后代影响很大。他的堂孙曹邦辅,从小就很崇拜他。他以万章公为榜样,自幼读书勤奋,才华出众,品学兼优。于明嘉靖十年中举人,十一年(1532年)中进士。先后任河北大名及南和知县,云南道御史、陕西巡按,都察院左都御史、兵部侍郎、南京户部尚书等职。他为官清正,体恤民情,不畏权贵,勇抗倭寇,是明朝中期著名的大臣和抗倭将领。

  他于万历元年(1573年,癸酉)春,到曹口村祭奠堂祖父,并立石碑一座。碑身宽厚,碑体高耸,上腾蟠龙,下卧赑屃,显得气势非常。最近,在成武县九女集镇曹楼村村民曹绪顿家里发现一部“大清宣统三年(1911年)”编修的三师堂《曹氏族谱》,里面有很多珍贵的史料。其中,就有邦辅公撰写的《万章公墓碑文》。碑文中说:“章公之与辅,祖孙也,然实亦系师徒也。为文,吾之师;为人,吾之师;为臣,亦吾之师也。”

  用现在的话说,这段话的意思是:“万章公与邦辅的关系,是祖孙的关系,但也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。万章公在写文章方面,是我的老师;在做人方面,是我的老师;在如何做官方面,也是我的老师啊。”邦辅公认为万章公是他在读书、做人、敬业方面的老师。整篇碑文语言精练,含义深刻,情意深厚,让人十分感动。老人们经常用碑文里的话语教育子女,勉励孩子们能够象祖辈一样,努力读书,学业有成,德才兼备,光明磊落,做国家栋梁,做对人民、对社会有用的人。

  这座石碑,象一把标尺,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,在曹口及其周围村庄影响很大。从万历元年到现在, 400多年过去了,虽然历经风雨,但是碑文的内容仍然一代一代地留传了下来,成为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。 历史上,周围村庄的群众中就传有“曹老林上的碑记——出了名啦”的歇后语。2010年5月14日的《菏泽日报》,以《三师碑》为题,专门作了报道。

  现在,曹口村还保存着万章公游玩过的“神仙台”,明朝正德十二年修建的保安桥旧址,立于清朝的多座石碑,高大宽厚的寨墙,抗日时期的地道,以及明朝崇祯年间曹毓秀主持制定的《曹氏族规》,民国26年(1937年)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为曹衍嵩签发的《中医证书》等珍贵资料。目前,“三师堂”的后人已经分布到北京、山东、黑龙江、福建、山西、贵州、河北等地,也涌现出大批有贡献的人物。他们继承和传播、弘扬“三师精神”,使之在各地发扬光大,成为曹氏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。

  万章公的十七代孙曹恒顺和夫人牛光芝主编的《曹口村志》,33万多字,详细记录了曹口村及万章公的情况,于2014年3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,获山东省优秀史志成果奖。该书已被国家图书馆、北京大学图书馆,山东省方志馆、图书馆、档案馆以及菏泽市县的有关单位收藏,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。已引起各级史志、文化等部门的重视。
 

(2018.5.8)

 

打印此文】  【关闭窗口】 【返回顶部
 相关文章
 热门文章
最新图文
   
地址:菏泽市中华路1009号 菏泽市人民政府  联系电话:0530-5310688  手机:13854069727
版权所有:菏泽市曹州村镇志研究院 技术支持:山东省地矿局菏泽地质环境监测站 曹付恒
Copyright© 2008-2016 鲁ICP备16018957号 All Rights Reserved